时间回到1956年,那是新中国测绘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年份之一,国家测绘总局成立,从此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有了全国性基础测绘工作的管理部门。同年,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成立,全国唯一一所培养民用高级测绘人才的摇篮就此诞生。那一年,26岁的宁津生从同济大学测量系毕业,来到珞珈山南麓成为学院最年轻的助教之一。
两年后,国家测绘总局开始领导这所更名为武汉测绘学院(以下简称武测)的大学。1957年,全国最大的测绘生产与科研基地国家测绘总局第一分局——陕西测绘局在西安成立,从此,陕西测绘局、武汉测绘学院和宁津生一起踏上了推动中国测绘事业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
建局初期的陕西测绘局
20世纪50年代,由于人造卫星等航天技术的发展,大地重力学的研究成为国家大地测量热门课题。1958年,国家测绘总局组织以天文重力水准为目的的加密重力测量,陕西测绘局的有关专家和宁津生就参与其中。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他主要研究我国天文重力水准的理论、方法和精度,其研究成果完善了当时由苏联专家为我国设计的天文重力水准布设方案,部分成果被收入修订后的我国《天文重力水准测量细则》,作为我国重力测量实际作业的依据和标准。
地球重力场的研究,一方面的任务是为了建立地球重力场模型,计算我们需要的地球重力参数,由他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技术项目和国家测绘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建立了我国当时阶次最高、精度最好的WDM89(180阶次)和WDM94(360阶次)地球重力场模型;另一方面的任务是精化大地水准面,他引领我国高程基准现代化建设,完成从米级到分米级,到厘米级,再到毫米级三个数量级的精度提升。
1978年,国测一大队在藏北高原开展重力测量
作为地球重力场研究泰斗,在陕西测绘局承担的大量国家基础测绘任务中,宁院士数十次躬身前来,亲自参与指导多代国家重力基准网建设、大地水准面精化以及天文重力测量等重大项目,推动了我国测绘基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陕西测绘局承担的陕西省测绘基准体系建设、港珠澳大桥控制网测量、海岛礁测量等多项重大测量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技术理论保障。
港珠澳大桥首级控制网测量
目前,陕西测绘局承担的省市大地水准面精化工程已经规模推广应用到我国100多个省市区域,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随着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系统、航空和卫星重力探测等技术的发展,我们获取野外数据的能力将大幅度提升,大地水准面精化技术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宁院士与自然资源部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工作人员合影
地处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的大地原点,是国家地理坐标经纬度的起算点和基准点。新中国成立后,测绘行业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统,其原点在前苏联的列宁格勒,参考椭球是前苏联的克拉索夫斯基椭球。椭球定位所确定的椭球面与我国似大地水准面符合较差,椭球参数、传算误差大,难以适应中国建设发展需要。
原点埋设典礼1978:标石戴着花环,其下可见与16米深基桩连接在一起的基柱平面
上世纪70年代,在原国家测绘局的组织下,陕西测绘局、武汉大学参与大地原点的选址、建设任务。1974年,宁津生院士参加国家科研项目“应用重力资料推求高程异常和垂线偏差的精度估计”,其成果为确定我国大地原点的地心坐标及椭球定位提供了科学依据。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的建立,中国测绘事业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征途。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
1975年,陕西测绘局承担了精确测定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高程的任务,宁津生院士又参加了测量数据的处理工作,此次我国测出并求定的珠峰高程为8848.13米,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精准的数据,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的认可。
1975珠峰交会测量
1975年珠峰测量(登顶成功)
2005年,宁院士作为特聘专家再次参加了珠峰高程测量技术指导工作。
2005年珠峰复测——红色觇标竖立在顶峰
珠峰高程测量纪念碑
60余载悠悠岁月,宁津生院士带领他的科研团队与陕西测绘局几代工作者结下了深厚友谊,这里有他的亲密战友王惠民、张冀,他的得意门生郭春喜。从局级干部到普通工程师,他们眼里的宁院士总是那么虚怀若谷、平易近人,总是对后生晚辈鼓励有加。他的人格魅力、师者风范让大家可亲、可近,怀念不已。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宁津生院士就是站在山顶上的人,他的视线穿透时空,顺着他的目光,无数的测绘人看到了行业的未来。
宁院士长期从事物理大地测量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在国家天文重力水准网布设、大地水准面精化、地球重力场模型建立等方面著作丰厚、造诣极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及省市科技进步奖等重大奖项数十项,他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重要奠基者和开路先锋。
在上世纪80年代,大地测量专业的低谷时期,他带领一批老师研究用卫星大地测量的方法来解决传统大地测量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他任武测校长13年期间,推动了测绘学科的转型,使武测能够向国内测绘界甚至国际输出了很多全面掌握现代测绘科学技术的优秀毕业生,这些人才又推动了整个测绘行业的转型。
师从宁津生院士的自然资源部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郭春喜主任博士毕业留念
宁津生院士为测绘行业转型提供了思想、技术路径、方法和人力资源。他历经了新中国测绘专业由弱到强的发展转变,也亲手推动了中国测绘科学在国际上实现弯道超车。在他的推动下,我国形成了一批测绘领军人才,他的60后、70后门生遍布全国测绘行业,正是这些人,将我国传统“画地图”的小测绘,拓展到了为各行业提供位置服务有关的空间地理信息服务。
他以其高瞻远瞩和长远目光,先后完成了“地理世情监测的战略研究”“测绘科学与技术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等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为国家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新时代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宁津生院士、陈俊勇院士莅临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成立50年纪念大会
宁津生院士,好像一把火炬、一盏灯塔,踏着他的足迹,在他的指引下,后辈的研究成果飞上了太空,登上了珠峰到达了南极。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教书育人始终是宁津生院士永恒的初心,1997年9月,在宁津生院士的发起下,武汉学测绘的莘莘学子有了中国“最奢侈的基础课”,6位院士同为大学新生上《测绘学概论》。
22年来,这门课多次引起社会热议,多少有志青年因为一堂课爱上了一个学科,找到了毕生追求。在大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中,他们理解了测绘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看到了学科前景和未来道路,心中埋下了勇攀科学高峰的火种。诸多明星教授与学生的相处,留下了诸多佳话,影响了数代人,也为学术传承奠定了基础。
正是在宁津生院士这样的测绘领域顶尖人才的带领下,武汉大学测绘学科才能长久享誉世界,测绘工程专业居亚洲榜首、世界第三。测绘学科才能薪火相传,培养出众多人才,专业实力稳居世界前沿,这也是中国测绘行业走在世界前列的源头活水。
宁津生院士一辈子专注于研究地球重力场。执教60多年来,宁院士努力在学生心中撒下一种渴望,那就是对科学高峰的向往。为了高质量完成一个课题,他和合作者孜孜不倦地对重力主要公式逐一进行严密推导与验证。学生李建成花了26多年时间,将大地水准面的精度提高到厘米级。46岁时,李建成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他的博士生之一,陕西测绘局的郭春喜院长,铭记老师的教导,不断攀登科技高峰,被评为首批全国十大测绘科技创新人物并将大地水准面精化技术不断实用化。
宁津生院士在三尺讲台,辛勤耕耘60载,为新中国测绘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栋梁。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期间,在他的推动下,我国开设测绘专业的学校,从原来的二、三十所,发展到了现在的200多个本科专业建设点、200余个高职高专测绘专业点。陕西测绘局的各级领导和技术骨干大多毕业或受惠于武大测绘学科,测绘生产单位的众多技术成果都源自武大测绘学科。陕西测绘局现职局领导71%、处级干部63%都有武测学习的背景。在他的谆谆教诲下,国测一大队的测绘队员测珠峰、绘南极,用双脚丈量四方;数据处理中心的工程师建基准、做平差为祖国山河精准做注……
以宁津生院士为首的专家组对陕西测绘局承担的我国参心坐标系测绘成果向地心坐标系转换研究进行成果鉴定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测天量地的大师离我们远去,鸿儒硕学、大师风范,他的很多研究在中国测绘界是史无前例的开河之作,在他身上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绵延千年的精神风骨。他留给中国测绘界坚韧的科学精神、深厚的家国情怀,必将长盛不衰、历久弥新。“大地之星”将永远闪亮在千万学子心中,光照中国测绘事业的发展之路。